人形机器人重磅文件出炉!工信部解读: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颠覆性产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习深刻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指导意见》。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在场景拓展方面,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在生态营造方面,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在支撑能力方面,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加强安全治理能力。

《指导意见》还结合任务安排,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拓展场景应用等3个专栏,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指导意见》将打造整机产品、夯实基础部组件、推动软件创新作为主要发力方向。

在整机产品方面,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在基础部组件方面,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以及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在软件创新方面,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

《指导意见》从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

一是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

二是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

三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一是加强统筹协同。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融合应用、安全治理等工作。

二是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实施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围绕专用软件、核心部组件、整机及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

三是加快人才引育。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加强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拓展人形机器人国际合作空间,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