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板亲上阵日用五金之都遭“三高”压境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2日 09:28进入复兴论坛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85岁高龄的徐才现在每天仍然要抽3包烟。他心里惦记着自己的五金加工厂,今年,他还没有接到一张订单。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的丹灶镇因晋代道教大师葛洪在此炼丹留下炉灶的传说而得名。2004年的时候,它有了“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殊荣。这少不了徐才的功劳。被称为“丹灶五金之父”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办起了丹灶第一家五金厂,在其带动下,丹灶五金企业遍地开花。

  不过,徐才们正在经受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工人难招、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产品出口利润不断下滑。视力和听力都受到岁月侵蚀的徐才,甚至亲自担任起了加工厂的机修工,因为这样一个月可以省下两千多元的工钱。

  日用五金是丹灶镇的传统支柱产业。根据该镇政府网站提供的资料,这里的产品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有超过50%的产品出口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丹灶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年产值200亿元的五金产业圈。截至目前,这里聚集了2500多家大大小小的五金企业,生产纽扣、拉链、密码锁、厨具、灯具等多种产品。

  2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丹灶镇五金产业起源地的南沙村看到,星罗棋布的农宅里布满了作坊式五金企业。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辗转打听,在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徐才的加工厂出现在记者的眼前。

  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摆着十几台机器,半成品的铁扣堆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徐才手里拿着一支烟,唯一的一颗门牙被烟渍熏得黑黄。在这家没有名字的五金加工厂里,现在还没有其他工人,徐才的老伴正在机器旁边忙活着,她时不时会抱怨一句:现在的生意不好做。

  徐才曾经经营着南沙村最大的五金厂。13岁就开始做五金学徒的他,是村里第一位精通相关技术的人才。上世纪60年代,在他的积极筹划下,村里的第一家五金厂顺利开办了起来。

  “厂子最大的时候有127个工人。”徐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是现在,他只雇了两三个临时工。因为今年还没有接到单,他没有打电话让工人们过来。

  徐才觉得钱越来越难赚。“工钱高了,材料也贵了,但是产品的最终价格很难提高。”为了降低成本,老伴和他都充当起了一线工人。“技术工的工资一个月要2500元到3000元,请来不划算。”年龄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薄,这使得徐才不愿意再把厂子做大。“利润小就不想干多。”

  利润进一步被压低是丹灶五金企业普遍感觉到的现状。丹灶镇经济发展办麦成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丹灶五金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7%。而佛山市南海区五金行业协会会长姚中沃则透露,不少企业只要有3%左右的利润就会接单。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有杰五金厂总经理潘润年表示,四五年前企业还有20%左右的利润,现在已经跌至10%以下。“又不能加价,加价就没得做了。”

  丹灶镇的五金产业多数以生产配件为主,缺少自主品牌,同质竞争严重,很多企业缺少议价能力,在高CPI、高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