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金“榜眼”河东区:“百亿航母”是如何练成的?

  建筑五金、金属材料、电动工具、小型机电……小小的电动五金工具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巨大能量?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档口上,坐落于沂河东岸的五金商城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200个经营户推出12大类、1.1万个品种五金工具,100多亿元的交易额奠定了其中国五金市场“榜眼”的位置,而全国唯一一家“集工贸”于一体的市场企业是其独特分量的注脚。

  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四十年的嬗变,让河东区郁九曲从“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的古老印象,到全国知名的五金大型批发商城,两分天下有其一的分量,河东是怎么做到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采访河东样本”活动走进河东五金市场,体会时代的桑仓巨变,观看市场的跨步发展,感受这座城市的新生力量。

  河东五金城位于临沂市解放东路与东兴路交汇处,是河东区老城区。这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五金交易集市,而“家家叮当响 呼呼冒青烟”的说法,也是那个年代对河东的真是从传唱。

  “那个时候,我们这边的传统就是‘沂河’剪刀、菜刀等小五金,我们郁九曲有集市,这就是五金交易的场所。”河东五金城市场经理杨建光告诉记者。

  在河东人的印象里,这个大集就是当时河东最繁华的地段,5天一逢的集市,吸引了来自周边镇村的人。早上一大早,人们就拉着排车,带着剪刀、锤子等小五金来叫卖,卖完之后,再从集上购买了五金原料回家制作。

  随着改开开放的步伐,传统的零散交易已经满足不了五金市场的发展,在1985年左右,郁九曲开始针对五金交易进行划地交易。“当时就专门划了一片地,专门用来做五金大集。”杨建光说。

  两年之后,郁九曲人与时俱进,提出了“农田变市场”的发展思路,选择“建立一个市场,带动一片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临沂市第一个五金钢材专业批发市场——九曲五金钢材批发市场正式揭牌。九曲五金刚才批发市场的第一笔资金还是贷款15万元作为固定资产,五金市场的建立也是郁九曲社区产业兴村的起点与基础。

  1987年的五金市场还是红瓦房,每个房间有现在的普通展位那么大。郁九曲人就利用狭小的市场门店开启了他们的专业批发之路。

  “经过发展,那时候五金市场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土特五金买卖,到90年代,五金市场的产品种类已经非常多了,南方的商人也开始走进郁九曲。”杨建光回忆说。

  为了完成交易,有些南方客商带着手电钻等产品,坐车来到临沂,然后用肩挑到市场进行售卖。

  “94年的时候,我就在市场上开货车出租,那时候就要跑青岛、济南、潍坊、南京等地。”杨建光告诉记者。

  随后,河东五金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到1997年,就开始利用铁路进货、发货,北到东北达州,难道重庆、桂林,都有河东五金城商户的身影。发货量也从1吨到10吨,从10吨到20吨……

  自此,河东“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挑着担子走四方”的五金传统加工模式成功转变为正规一体化、科学管理、市场硬件、软件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完善的专业批发模式。

  2008年,随着郁九曲发展市场经济战略的实施,五金市场及周边经济发展迅猛,五金和钢材同时发展受到地域空间的制约,市场经济带动起来的物流和客流量以及货物运输给周边的交通、住房、市场都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区领导的规划下,投资2.3亿元整体搬迁了钢材市场,自此五金市场开启了“发展产业集群、做大特色板块、振兴商贸物流、崛起富强名企”的策略,形成了产业集群、多头并进、同步跨越的良好发展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