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创业,黄康军给工厂起名“罗顿五金”,年产值只有32万元;2017年,企业更名为“罗顿智能科技”,由传统五金制造加工向智能科技化转型;2020年,经济大环境波动剧烈,企业产销量依然获得25%的同比增长,上升至2亿元……13年来,位于三乡镇平南工业区的这家企业,变的是持续转型升级;不变的是,理科生出身的黄康军总经理带领着研发技术团队一直在琢磨产品和技术,想方设法让产品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让企业保持健康发展。
从五金工厂到智能科技企业,罗顿公司陆续拿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传动机械和液压动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中山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乡镇企业工程研发和技术中心”“高校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各级认证资质,拥有11项省级高技术产品、3项发明型专利和26项技术新型专利。这家企业,能为寻求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业提供哪些经验?
黄康军是典型的理科生,擅长谈论各类机器和产品。他说:“我在珠三角打拼了23年,看着高精度数控机床从‘天价设备’变成寻常机器。中国制造业积累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全覆盖的研发体系,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很难如此高效率地实现产品研发及制造。”
1998年,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秉持“广东机会多,同学也多”的想法来到珠三角,在东莞、深圳、顺德、珠海的工厂做工程师。2005年,他在顺德某外资企业被委派为电机项目负责人,开始了他潜心研究电机设计制造的生涯。从人员招募、产品设计到物料采购、生产制造,事事亲力亲为,为其日后创业积累经验。
2008年9月,黄康军拿出“全副家当”,在中山市三乡镇租到了厂房,招聘7位员工,成立罗顿五金,当年销售额仅为32万元。1200平方米的厂房,两三台机床摆在角落。黄康军回忆这个场景时说:“当时车间空荡荡,但我很有信心,相信剩下的地方很快能用起来。”
“刚开始做电机和液压设备,都是外贸单。”黄康军回忆说,“2008年12月,金融危机的风波吹来了。外贸单没取消,但客户要求延迟出货;后来,订单逐步减少,至2009年5月完全没了;2009年下半年,订单逐步恢复,各类原材料采购却遇到麻烦,原因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在金融危机风暴中倒下了一批,导致产业处于半停滞状态。”
最终,规模较小的罗顿五金“船小易掉头”,熬过了那次寒冬。黄康军总结出经验教训——企业要尽量涉足更广泛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市场波动问题。
2011年,罗顿五金搬离旧厂房,在工业区内另觅6000平方米新厂区。2012年起,黄康军这样描述:“公司闯过没有抵抗力的婴儿生存危机期。”自此,罗顿五金找到了发展方向。
黄康军说:“首先,罗顿专注于电动提升机、电机和液压设备。其次,产品研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客户第一’在罗顿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员工和公司的行动中。坚守这两个原则,外界发生变化,企业也不会跑偏。”
如何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作为理科生的黄康军,把研发列入企业头号工程,举全厂之力构建规模庞大的研发团队。
2012年起,罗顿五金在中山逐步建立了20多人的研发团队,负责具体产品的研发及制造,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要求。黄康军举例说:“做液压千斤顶,除了传统功能,我们加入了位置控制模块,让液压产品有了位置记忆功能,增强了房车的功能性、便利性和体验感。做电机,我们融入了永磁材料和无刷设计方案,让斜齿轮取代直齿轮,大幅度降噪并提升整体质量。我们还是国内首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