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划出一支农民龙舟冠军队

  飞溅的浪花,疾驰的龙舟,震天的呼喊,5月29日,屈原故里——宜昌秭归徐家冲港湾,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类龙舟比赛在热闹非凡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经过激烈的角逐,代表黄石市参赛的阳新浮屠栗林龙舟队从全省各市的11支代表队中杀出,取得二金二银的好成绩。消息传回,全市欢欣鼓舞。

  要知道,这可是唯一一支农民组成的龙舟队,30名队员全部是阳新县浮屠镇栗林村村民。“宁荒一丘田,不输五月船”是栗林村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明末清初,就有了端午赛龙舟的传统,至今已历300余年。

  位于阳新县浮屠镇106国道与武阳一级公路交会处的栗林村,三面环水,呈半岛状。栗林村三面被南坦湖包围,村子如同一根楔子插入南坦湖腹地,村中赵姓人口占80%。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栗林村人与水朝夕相处。村里的老人讲述,明末清初,赵姓先人从浮屠镇罗北口水库迁徙至南坦湖边的栗林嘴落业,以渔业农业为生。湖水与命运息息相关,赵姓儿孙在这里开枝散叶。

  当时,位于富河南岸的栗林嘴还是一片滩涂,十年九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老一辈回忆,每年汛期,栗林都要发洪水,一发洪水就颗粒无收,村民靠红薯果腹。”栗林村党支部书记赵恢敏说,他读小学时,1992年至1999年,连续8年遇水灾,情景历历在目。

  为了生存,栗林村人与水“相爱相杀”。每年汛期,栗林人轮流自觉守堤,堵溃口,抢险情,他们将龙舟赛上奋勇争先的精神带到了与洪水的斗争中。

  栗林村人祖祖辈辈以船为伴,出行、务农、打鱼,都要跟船打交道。为禳灾赐福和纪念屈原,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便流传了下来。赵氏族谱记载,从康熙二十一年,栗林村便开始举办龙舟赛。

  龙舟赛开始前,祭拜祖先、设坛祭五方、徒手斩雄鸡、祭船头、参赛队喝分水酒、水手分喝雄鸡血酒、鼓手喝彩词等。

  祭祀结束,龙舟赛便开始了。每艘龙舟上除了一众划手,还配有舵手、司鼓手、花旦。划水的小伙子们高举木桨,肌肉绷得紧紧的,力量十足。一声令下,鼓声雷动,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向湖对岸飞去。

  自1998年在阳新莲花湖龙舟大赛崭露头角后,二十多年来,栗林龙舟队斩获大小龙舟赛事奖项十余次,在全省享有盛誉。

  栗林村文化礼堂有一条25米长、1.5米宽的大龙舟,如今,这条用杉木打造的龙舟“服役”多年后已被束之高阁。

  “这条龙舟是我们村的象征,已经放了有50年。”73岁的村民赵克兴笑着说,早些年,大家的日子尽管都不好过,但赛龙舟是村里天大的事,再困难也会凑钱凑工打造龙舟。

  赵克兴转述父辈的回忆,从清朝初年村里打造龙舟起,基本上每隔10年左右就要造一只龙舟。

  每当端午赛龙舟之日,不光是栗林村男女老少,周边村落及阳新城关、三溪、白沙等相邻乡镇村民也纷纷前来看热闹。龙舟划到任何一个湾组附近,当地村民燃放鞭炮迎接,有栗林村嫁出去的姑娘也会拿出家里珍藏的烟酒送给划龙舟的男儿。

  栗林村自己组织了两至四支队伍,在南坦湖追波逐浪,喝彩声震天,那时还有男扮女装的花旦在船中间表演。在那个文化生活缺乏的时代,龙舟赛成为滋润乡亲们精神世界的一道盛宴。

  栗林村地势较低,尽管经常遭受水灾,但并不妨碍村民举办龙舟赛。据说,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当时的栗林龙舟队就已代表兴国(阳新古代称呼)受邀参加周边县域龙舟赛,并屡获佳绩。

  在栗林,除了农活生产、婚丧嫁娶,没有什么比赛龙舟更大的事了。通过龙舟赛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