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玩意》:以前的孩子都在玩什么?

  陈国泰被玩具发烧友们称作 玩具大王 ,是中国玩具收藏家兼铁皮玩具生产商。因为热爱中国玩具,他从 1980 年代开始收藏古董玩具,后来研究和参与制作玩具,沉浸在 小玩意 的世界中。他耗时 30 年爬梳历史档案,访问原国营玩具厂老人及设计师,留下已不复存在的珍贵口述档案,从中整理出近代中国玩具工业的发展脉络,四易其稿,完成此书。这是一本完整、详尽、珍贵的中国近代玩具发展历史,通过大量个人玩具收藏、照片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叙述从清末至民国初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直到 1980 年代初的中国玩具故事。

  一直以来,上海是中国近代的工、商业中心。鸦片战争前,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杂货店,一般只以售卖手工业品为主,如扇子、香烛、土产、小五金等。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西方人不断从世界各方涌进这东方的大都市,先建立起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接着又成立了公共租界。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洋货已开始从欧洲各国不断输入,加上洋人大量地涌进,亦开始为上海创造和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

  19 世纪 70 年代,洋火、洋油、洋伞等陆续登陆上海市场。而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是西洋玩具最早输入的亚洲城市之一。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上记述,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洋货如玩具、洋钟、洋针、洋烟等的进口数量,有一年比一年增加的趋势。而又根据 1902 年(清光绪 28 年)海关数据,该年的洋玩具进口数额已达 20 多万元。

  中日甲午战争后,东洋货开始大量输入上海。虽然暂没有发现任何历史数据,能显示出因东、西洋玩具的输入,使上海的传统玩具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传统玩具工业,因西方玩具的发展而开始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中国上海的玩具行业成形于 19 世纪末,当时的玩具商贩和玩具手工艺人集中在南市老城隍庙一带,用简单的原材料生产着基本的传统小玩具如摇鼓、扯铃、小铜锣、瓜皮纸球等以作出售。

  在欧洲 工业革命 的推动下,西方玩具制造商已开始懂得利用机械来大量生产玩具,去创造无限商机。并且利用新的销售技术,如给顾客发出几十页的商品目录单,去持续扩大市场和刺激消费者的渴望。因此当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间玩具艺人还在继续生产着几百年前的玩具时,西洋玩具的输入,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文化冲击。

  无可否认,清末民初的中国玩具制造业与 工业革命 后的西方玩具工业比较,相对非常落后。因此当西方的科技、玩具及商业运作模式输入中国就逐渐影响、带动甚至改变了上世纪上海的玩具工业模式。但真正加速近代玩具工业的改革与锐变,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一役的惨败之后。

  玩具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本无中外之分。但欧洲 工业革命 的兴起,推动了西方的玩具制造商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玩具的设计上,从而生产出既好玩,又有趣,又带教育意味的新产品,为西方玩具工业创造了有利的商机。

  德国的纽伦堡是欧洲的玩具王国,从 17 世纪开始就以生产木玩具而闻名。进入 18 世纪,德国人就已开始用锡来制造迷你玩具兵,以灌输儿童保家卫国的思想,其中尤以希伯特为锡制玩具大师级代表人物。到了 19 世纪,玩具的种类更是丰富多彩,以种类来分,除了玩具兵,还有瓷娃娃、蜡制娃娃、纸浆混胶娃娃、提线人偶、音乐盒、活动玩具书、木马、玩具火车等等;而以原料来分,就有木制、布制、纸制和金属制。金属玩具当中又以马口铁玩具为欧洲、乃至美洲一百多年来主流的玩具工业之一。

  马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