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电子烟瞄向未成年人专家:重罚不法商家和失责平台

  5月31日,第35个世界无烟日,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17岁少年小白(化名)在家一边刷着手机,一边不时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电子烟嘬上一口……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烟草流行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大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0.1%,现在使用电子烟比例为2.5%,均高于2018年全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率甚至比大学生更高。2021年中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1%,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3.6%。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也在不断强化对电子烟的监管。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规定,全面禁止销售烟草口味以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电子烟对未成年人危害性极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商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不断强化电子烟线上线下售卖监管,彻底封死电子烟流向未成年人的渠道。

  小白已有两年多的电子烟烟龄,在他的认知里,电子烟根本算不上“烟”,因为它既没有传统卷烟燃烧后的刺鼻味道,也不会产生大量烟雾,取而代之的则是淡淡的香气和炫酷的外形。

  “这些都完全get到了我们年轻人的点。”小白说,当初就是因为朋友一款“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子烟让以前从不抽烟的他“入坑”了。

  “电子烟之所以能‘俘获’年轻人的心,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其宣传方式不仅避开了传统烟草的危害性,甚至还加入了‘健康元素’,比如有些宣称可以用来戒烟,还有的宣称可以完全‘去焦油’;二是电子烟在设计上抓住了年轻人追求潮流、猎奇的心理,经常和一些当红元素结合起来。”刑征在北京市丰台区经营一家电子烟专卖店,来他店内消费的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不愿被称为“烟民”,而是以“玩家”自居。

  在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主任郑频频看来,电子烟的初衷确实是想以烟草替代品的方式帮助戒烟,但随着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电子烟无论从设计还是营销策略等方面来看,其目标都已转向为吸引青少年消费。

  “电子烟制造者、销售者一面宣称防止青少年接触电子烟,一面在营销宣传方面强调时尚炫酷、口味丰富等,这些正是青少年的兴趣点。精巧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购买尝试,也能避免引起学校、家长的警觉,不利于及早发现青少年的吸烟行为。”郑频频指出,电子烟也是烟,是通过将烟油加热雾化产生具有特定气味的气溶胶供烟民使用,烟油中同样含尼古丁、香精、溶剂丙二醇等物质,危害性不容忽视。

  国家卫健委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共同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明确提出,电子烟无法帮助戒烟,且电子烟烟液中除了尼古丁,还含有甲醛、乙醛、丙酮、丙烯醛、邻甲基苯甲醛等致癌物。

  在小白一个专门用来收藏电子烟烟弹的抽屉中,记者见到了大量不同口味、包装漂亮的烟弹,除常见的各种水果味外,甚至还有冰淇淋、奶茶等新奇口味。

  2021年10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的《电子烟营销及对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近半数在13岁至15岁开始吸电子烟,他们用过最多的口味是水果味。

  对此,《电子烟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专门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

  “禁售调味电子烟能在很大程度上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