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安海新增5个晋江市级“非遗”项目

  在近日举行的“亲亲闽台缘”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晋江市2022年文化体育旅游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上,安海今年新增的5个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授牌。

  据了解,这5个晋江市级“非遗”项目,包括晋江小吃制作技艺(安海“大华福记”牛肉)、安海白铁加工工艺、安海镇赤店村制陶烧制技艺、安海镇庵前村游灯分烛民俗、闽南红砖传统烧制技艺等,涵盖了传统技艺及民俗等非遗门类,充分体现了安海丰富的文化历史及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古镇安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闽南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目前,安海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个。长期以来,安海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在积极挖掘支持“非遗”项目申报的同时,还重视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及帮扶力度,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安海“非遗”魅力。同时,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带动产业发展,真正达到“活态的传承”。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有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今年安海新增的5个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背后有什么故事?本期“爱安海”带您一同探访、了解。

  “顶街汤点有杰作,牛肉系列卖鸡福”,这句出现在“安海小吃方言对”里朗朗上口的话,只要问起老安海人,都知其意,并会热情地指引你至安海中山北路一家名为“大华福记”的牛肉店,推荐品尝该店的牛肉羹。

  上午6时许,位于安海镇老街的“大华福记”牛肉店已开门迎接新一天的忙碌。新鲜的牛肉送至店里,店主林玉妹及其员工便开始忙着处理食材、熬制高汤等,为繁忙的午市做准备。牛肉店的大厅摆放着日前晋江市人民政府、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颁发的“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说起此次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林玉妹难掩内心的激动。她告诉记者,自己从12岁起便开始跟着父亲林添福摆摊卖羹汤,一干便是50年。如今,其子跟随学习,并积极推动将品牌做大。从沿街摆摊到开设门店,再到如今打造连锁品牌,将门店开到了厦门。

  虽然店越开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但林玉妹心态却很平和,并始终牢记父亲所说的“凭良心做放心食品。”店中的牛肉羹做法一直沿袭古法,深受新老顾客喜爱。同时,其真空包装产品更是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被旅外乡亲称为“熟悉的家乡味道”。

  一碗看似简单的牛肉羹,制作工艺却并不简单。林玉妹告诉记者,要做好牛肉羹,从选料到烹煮都要十分用心。要精选黄牛的后腿肉,清洗去杂后将一部分肉切片,一部分切碎,再用木锤不断捶打至糜烂。而在捶打的过程中需要一边放盐、一边放地瓜粉。这一过程全凭经验,同时还需纯手工制作,虽较耗时,但也决定着牛肉煮后的口感与味道。同时,汤底也至关重要,需要选用牛筒骨熬制高汤,加入秘制祖传药包慢慢熬煮。至今“大华福记”仍采用煤炭烧煮高汤,确保熬出地道的老味道。

  为了确保品质,林玉妹一直坚持亲手制作或亲自把关。在她看来,牛肉羹制作技艺是一代代传承而来的,更需用心守护。

  据介绍,该门技艺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清咸丰年间,先祖林瑞佑往吕宋(现属菲律宾)谋生,后又转至上海经商。因乐善好施,受惠者报恩,将一份牛肉秘方相赠予他。后瑞佑返安,将秘方带回,作为家宴请客过节的主要菜肴之一,并接续流传,历嵩华、

留下评论